什么?我被善意绑架了?


什么?我被善意绑架了?

小事,就是突然被让出去吃火锅,然后发现还有7分钟就出发了,最后不想去被说成辜负别人的好意。

阆鹿鹿并不喜欢有些人老是拿情感作为争执的挡键盘。

最后好像拒绝别人的邀请是自己的过错一般。

对于这种情况,每次要出去时肯定要提前说啊,任何非正常的计划肯定是要提前通知为好,这些难道不是该商量的地方吗?没有人想拿争执来结束每天的交流。

其实争执的中途肯定出现了每个人对别人的理解不同的情况(每个人大脑转换信息的方式都有所差别),之后也要注意不要让别人误解。

还有就是自己对同一个人要保持一个“固有性格”。

就像一个人喝酒,如果你知道ta只是为了应酬,那么你会理解他,如果平时这是个成天不干事只喝酒酒鬼,那么你会怪罪他。如果之前一个人除了应酬之外从不喝酒,突然有一天ta一直喝酒,那ta周围的朋友一定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但如果ta是一个酒鬼,那不会有人在意ta喝了多少酒。如果那个突然喝酒的人告诉你ta没事,没有人会相信;至于那个酒鬼?没有人会管他。

同理,如果在与朋友相处时,我们说话的方式方法、对某件事物的判断一直在变化,那么这并不会给别人一种“看不透”的感觉,只会让别人觉得难相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到底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家长呢?也许朋友会更好一些,但如果当孩子将父母当作同龄朋友来倾诉的时候,父母总是想要教会他们什么,对他们做的事情做出评定,那这父母的这种反馈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来源于“朋友”的反馈(也许他们只是想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呢?)。于是,孩子们将父母当作父母,不把同龄人之间的事情给父母说,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又少了,孩子有问题又只会憋在心里,而家长又希望和孩子沟通。因此,作为父母,要固定好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若是朋友,那么便要忍住下意识想教会孩子一些东西的冲动;若是长辈,那么便要承担好一个长辈的责任,理解孩子,教会孩子道理。总不能又想听听孩子在学校的趣事,而孩子说了后又开始“评头论足”,那样孩子哪里会有心情分享自己的事情呢?和朋友分享事情是大家一起开心,不是自己犯错了要被别人教育。

所以有时,固定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心中的印象非常重要,如果一直变换,别人也不知道该怎么相处了。这样就自然会导致冲突。更何况每一辈之间还会有代沟,一个人形象的不停变换便会使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了。


文章作者: WolfDeer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WolfDeer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