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类人
这几天旅行,说是玩,其实我一直处于一个心惶惶的状态,为了表现而强制融入一个群体,其实真的非常累,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任何的礼仪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是一无所知,只能察言观色,尽量把所有人说的每一句话全部都听在耳里,快速建立对每一个人的印象,以及他们在这个群体中的新旧高低,甚至还要自己去发言。
可是,很明显发现了,大人毕竟是大人,小孩毕竟是小孩儿,不管我怎么的表现,最后还是发现,我本就不应该在这个集体中。所有人说的最多的都是“大哥”和“嫂子”,我们两个孩子就被晾在一旁。
在崔叔家的时候,曲叔说我没放开,晚上放烟花的时候,他给“大哥”说,“教育不好”。我不知道他认为什么才是教育好,但是从我的角度理解,他可能认为我和那些叔叔们没有彻底的融入。
可是,该怎么融入呢?后面抬起凳子跳舞的时候,“大哥”和崔叔都没有去,我们一家都看着他们在那里跳,我自己并不认为我会喜欢这种跳法,我更觉得这像一群人在耍酒疯,在我这个年龄段,这个高中的环境里面从来不会出现这些东西。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时代的人的快乐的方法,断代的人很难融入彼此,理解彼此。尤其还是在仅有一面之缘的情况下。
一面被当做孩子一面还需要融入这个陌生的群体,对我来说是很矛盾的。况且我真的不喜欢抽烟的人,我近乎花了一个晚上来接受烟味(就是敬酒的那个晚上)。
其实,这次旅行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去领导家这种旅行,本来就只会成为应酬,不会成为放松的玩。我能看出其实每一个人都紧绷着一根弦,有人不停的给所有人递烟、点烟,有人直接吹瓶,还有他们一起跳舞的时候,唱歌的时候,郭阿姨一直陪着崔总。
其实我自己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的,我也期望着能得到表扬,也希望着能有人和我复盘每一次饭局,我甚至有一次刻意引起过这个话题,可是却没有得到回应。看来我还是一个小孩子。
我希望成为一个大人。我非常努力的展示出自己能独当一面的样子,我觉得17岁和18岁没有什么区别,并不是过了18岁那个坎儿,人就一下子成长了,只有自己想成为一个大人的时候,自己才会慢慢的真正的成长。只是可惜,我表现出来的成长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肯定,我独自一人走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
成为一个大人,我真的很不喜欢别人对我指手画脚。我不喜欢父母总是以一种教育与命令的语气跟我说话,因此每当他们这样的时候,我的语气都会特别冲,特别是每当他们给我说的东西都是我已经知道并且了解还运用了的。(就像父亲教过马路该怎么走,母亲给我说这就是应酬,说工作很累)
我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告诉他们我已经长大了,那他们说的那些黄段子,没一个我是不懂的,甚至在后面我听父亲说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这些黄段子的之后,还会刻意在听到黄段子的时候装出听不懂或者不关心的样子。每次吃饭我都一直察言观色,看每个人在干什么事,关注他们的神情、动作。
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终于结束了,直到父亲说出“游戏收了!你要打不要给你弟打!”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强势的语气,这意味着我可以快活的对抗而不是忧心地警戒,同时也告诉我我的行为害了弟弟,也告诉我我还是那个孩子,不需要关心他们那一代人,也不需要融入他们那个集体,也不需要那么迫切的长大了,我可以继续将自己的生活交给父母,而不是彻底的长大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还是独自走了。
我想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新时代,并非大人的所作所为就一定是正确的,时代在变化。我们坐飞机去北京的时候,母亲像个人机一样又是走错路,又是没证件。我那时就和弟弟说,这些事情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去完成而不是依靠别人。对于这些小事,自己做明显可以做的更好。
我独自上了地铁,用了一些时间才搞懂18号线和19号线是共用一条线路,上车的时候要搞清楚到底是上的哪一号线。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体验。我宁愿自己多走些弯路,多学点经验。也不想在父母的带领下,麻木的对身边的事情一无所知。试问:如果我跟着父母,在地铁上一直看手机,最后跟着他们回了家,我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知道18号线和19号线共用一个线路?回家就在这麻木的过程中度过了,什么也没得到。
再说回命令的语气这件事,我现在也发现他就是我童年的另一个阴影。在表达意思这方面,父亲甚至做的没有我好。就像教弟弟一样,我一直以一种朋友的方式和他相处,而不是像舔狗一样,一直都关心他,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并不会拉远我们的距离,反而会让我们的距离更加的亲近,他会意识到我的关心,也会以此来回馈,我们彼此不开心的时候也会通过交流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冷战和对骂。我会故意表现出我的一些缺点,这些缺点可能会让他难受,但我也更希望他会通过这些缺点意识到自己应该表达出自己的不喜欢,并且希望别人改变。
与人相处的细节是无限的,相比之下我和父母之间的相处反而是最简单的,我不高兴就骂,开心也懒得理他们。也许是在童年的阴影下,如果他们没有把我当朋友来看待,我反而也懒得关心太多,反正他们非要特别殷勤的管我的事情,他们管的时候我就不动脑子,只玩手机,管不好我就发脾气,那还真是美哉,妙哉!就像我一直说不要太惯弟娃儿了,母亲也没有听进去过;我也不希望母亲每次都关心这关心那的,给她说她也听不进去,甚至还会以那些“人永远改变不了”、“不要尝试去改变人”的话来教育我。
没人喜欢自己的事情,一直被别人管着,特别是别人管不好的时候,更特别是他是无偿帮你管,你要是说他几句,他还会以辜负了他的情绪为理由来反驳你的时候。每次想到和弟弟相处,我脑子里面就会冒出来一个词——“放权”,这个词说的就是把事情尽量交给他做,而不是无限的去关心他,管理他的事情。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应该是教他怎么完成而不是替他完成。
如此说来,我又想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理解。之前和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对我说过“之后我再也不管你的事情了”这种极端的话语,这些都是他们之前对我说过的,从情感上来讲,这么说真的很令人伤心,而且令人愤怒,说话者明明是想事情往好的地方发展,达到一个中庸的层次,而对方回应他的却是一个极端。
我自己在想,既然我对弟弟能这样,那为什么对父母不能也这样呢?为什么自己不能包容一些呢?我也想知道。但是每次我听到这种命令的话语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一股气,我就想理直气壮的去反驳他,或者是把事情全说清楚,而不是只是让他发一个命令,我需要的是把事情说清楚之后,我知道之后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改变我现在的做法。这些人教人都不会教,自己觉得别人烦,不告诉别人到底自己觉得他烦在哪儿。那妥妥的就是刻意拒绝交流,刻意避让,说白了就是不想之后继续交流,那我能说什么呢?这也许也是我自己坐地铁回家而没有跟着他们走的原因之一吧。
那真正会交流的人应该怎么说呢?如果想要这段交流继续持续下去,自然是用正常的语气说,并且说明让自己不开心的原因,并且希望对方改变,这就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语言运用,成年人不可能连这种语言运用题都做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