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该怎么称呼您?


先生,该怎么称呼您?

$\qquad$称呼是交流的必要部分。交流能够有效且高效,称呼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qquad$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情侣之间说话的时候,女方说“能给我倒杯水吗?”,这个时候,男方“啊?”了一声,但是女方正想要重复一边刚才的话的时候,男方又“哦!”了一声,倒水去了。这种情况很令人不解,明明此时男方听清了女方的话,那他为什么还要“啊?”那一下呢?这个时候,男方听到了有人说话,然后用“啊?”来确认说话的来源及对象,看到女方准备在说一遍的动作之后,就知道是对自己说的,于是,男方便可以对女方的要求做出反应了。但此时有人认为,在只有两个人的房间内,女方又不可能对着自己说话,那说话的对象只能是男方,还需要反应吗?这就和人的注意力有关了。当女方提出要求之前,男方的注意力并不在女方的身上,而是在当前他正在做的事情上,他需要时间来将注意力转移过来,因此才会出现“啊?”之后又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由上可见,称呼可以让说话的对象将注意力转移到说话者身上,是对话能正常进行的基础

$\qquad$这里顺带做一个延伸,有些时候称呼也不是必须的。例如两个人眼神对上的时候,或者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诸如此类,双方的注意力都在对方的身上,此时称呼便可以省去。总的来看,对话能正常进行是建立在双方的注意力都在彼此身上这一基础之上的,而称呼的作用之一就是引起说话对象的注意力

$\qquad$而称呼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qquad$一个人称呼他人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双方交流的结果。例如走在大街上想像一位年轻的女性问路,“姐姐”和“阿姨”这两种不同的称呼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对方是否愿意帮忙;“小屁孩儿”和“小弟弟”同样也会对谈话造成不同的影响。归结来说,称呼表达着一种说话者对于说话对象的一种情感,赞美性的称呼会使人更愿意展现自己善良的一面,贬低性的称呼会使人偏向于向说话者表达自己恶的一面。

$\qquad$但是对于同一个称呼,不同人使用这一称呼却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以我自己举例,我在称呼弟弟的时候一般都会叫他“朗”或者“朗猪”,有些时候甚至直接叫“猪”,只有在严肃且愤怒的时候才有可能叫他的本名,因此,我平时叫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因为我的“猪”的称呼而不高兴,而是将其当作一个我心情不错的标志;反而,我要是叫他的本名,他便会下意识地升起警惕和防备的心思,像是准备面临一场恶战。对于我自己,我更喜欢长辈喊我的小名,而不是直接念我的名字。

$\qquad$当然,这种称呼的规律是可以人为改变的,每个称呼对应的情感都源于日常的交往。平时我母亲心情好的时候都会用“哥”称呼我,因为我是当哥哥的,只有生气的时候才会用我的本名,我通过她的称呼就能基本判断这场谈话到底是一场快乐的龙门阵,还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与对抗赛。如果母亲变成常常心情好的时候用我的本名叫我,我也会下意识地做出对应的改变。

$\qquad$前面讲了那么多称呼的作用,做个总结,除了技术性上的是否使用称呼这个问题,后面的交流都更偏向于情感化,与双方的身份、经历、关系各个方面都有着莫大的联系,这些东西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对话的发展。而想要对话往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从对话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情绪则是对话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而情绪的直接表达就是说话的语气。动物是很容易觉察到他物的情感的,无论种群,即使语言不相通,情感却是相通的,不仅如此,双方还很容易受到彼此的影响,因此对话只会有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两种情况。

$\qquad$综上,总结观点:对话的基础就是双方的注意力在彼此身上;想要让对话向好的方向发展,需要先通过语气与称呼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情绪;人就像一面镜子,对其表现出不好的情感时,其亦会反弹回来,会让事情更糟。

$\qquad$那么,我就来实战举个例子吧!一天早上,母亲喊“哥,吃早饭了!”,我回应了“好!”,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出去早餐并没有弄好,因此我并没有出去,过了一会儿,我听见连续快速且震耳欲聋的敲门声,伴随着父亲的称呼我本名的声音,由于正在过剧情,不想被打扰,加上来者的语气夹带着威胁的意味,我等了一会,终于找到一个节点定了剧情,回了一句“干哈?”就去开门,一开门就看见父亲一张生气的脸以及十分严厉和含怒的语气,我一下子火就上来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情感表现情有可原,自己本来就没有做错什么,于是,我们两个就开始互怼硬刚。到后面,父亲反而压下了怒气,不听我说完就走开了,我反而觉得更加的愤怒了,这家伙有事没事就迁怒于我,甚至我都不知道原因。后面我才知道,我回应之后,父母又叫了很多次,但是我仍然没有出来吃早餐,因此父亲说话敲门才有怒气。

$\qquad$从称呼与否的角度分析。父母后面的呼唤只是他们下意识认为我应该听到,却没有关注听话人真正听到与否,这根本就不构成一个对话,完全就是无效甚至有害的交流,导致后面双方剑拔弩张,难以收场。

$\qquad$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如果我是一面镜子,母亲叫我的时候,我以正向的情绪回馈正向的情绪;父亲“敲门”的时候,我直接选择愤怒硬刚。情感的些许差别,带来的却是天差地别。

$\qquad$从个人的角度分析。母亲叫了吃饭,饭往往却没有弄好,因此我不会马上出来吃饭。我从小到大就一直很怕父亲,因为他的对我说的话往往是命令与威胁,因此他称呼我我本名的时候我的反应非常的大,小时候害怕被打,只能默默受着他的怒气,长大了就想要据理力争,告诉他没有人喜欢他那种命令式的、带有威胁的、严肃的愤怒的语气,特别是在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情的时候。这种命令式的话语和一生气就打的童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我生怕什么时候他一生气就给我一下,甚至在双方关系不好的时候,不敢出房间的门,只敢在房间里关着,生怕一出去他又命令几句或者愤怒的和我对线。

$\qquad$从我自己的感情上分析,这几天我过得很难受。母亲说话要么不加称呼,说了半天都不知道在和谁说话,要么就是说了话就认为别人听到了(尽管她看见那个人一点反应都没有,她都觉得别人听到了),发现别人最后没有按她说的做,就开始生气,传递负面情绪。父亲则是说话全带着命令,称呼全用我的本名,而且准没好事,一般都是命令我去干什么;闹矛盾了也不把话讲清楚,一会就像没事人一样,弄得我只敢在房间里面躲着他,随时防备他在我不备之时骂我几句,整得我没有反驳之力,我也不敢去找他解决问题,这当然是因为儿时的阴影,不知道为什么就挨打的创伤,源于被支配的恐惧。甚至在我上床睡觉的时候他叫我几句,我都是惶惶不安地睡去,生怕他冲进来骂我。

$\qquad$父母总是命令我干什么干什么,即使他们说的是对的,我反而不想做。他们老是叫我的本名,本来就没啥事都是那种凶巴巴的语气,整得我很烦躁与不安。有问题不及时解释清楚,打断别人说的话,以强权企图压倒式的取得交流的胜利,让我更加想去对抗,同是由因为儿时的阴影而忧心,没有安全感,只敢待在房间。总是以一种“教人”的语气说话,就是必须灌输给你点什么,交流过程中总是我说一句他们说十句,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

$\qquad$真的很难受。

$\qquad$我宁愿出去和其他人相处。

$\qquad$真的发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中,除了父母,我就从来没有在交流这方面发愁过。也许我会因为关系处理不好而发愁,但一定不会是像和父母相处那样完全无法与他们交流我的思想。就相当于辩论的时候我都在和别人辩论这个观点对不对,与父母交流却永远停留在他们是否愿意听我的观点,我的意思能否正确传达上面。

$\qquad$

$\qquad$说来说去,怎么又扯到了我没有安全感这种情绪上的性格漏洞上面了?我之前因为这些东西痛苦了很久了,便不再多言(虽然现在仍在苦海之中)。只能说一个孩子的性格始终源于家庭,源于父母的教育。任何性格上的缺陷都是有原因的。越是离得近的人,影响的就越深。强权留下的只能是阴影,而不是顺应强权后看似为孩子好的结果。

$\qquad$但凡父母交流的时候能提供哪怕一点情绪价值,我都不会这么抵触他们说的话。很好的是,母亲在改变,她提供情绪价值的方法其实很奏效,只要她愿意走下去,将“阶级差异”继续减弱,我们的愉快交流就不会远。现在我和母亲的关系好多了。

$\qquad$到这里不禁感慨,我之前一直在抱怨寝室怎么怎么样,班级怎么怎么样,同学怎么怎么样,老师怎么怎么样,其实最后的根本问题不在他们身上,而在家庭身上。从寝室回家住带来的好处从来不是远离了室友的喧嚣,而是解决自己根底子上的问题,抹除童年的阴影,抚平童年的伤痕。


文章作者: WolfDeer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WolfDeer !
  目录